上半年,全省按照安徽省政府省经信委有关稳增长政策要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推进全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各项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保持了稳步增长势头。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1、全省共完成散装水泥2912万吨,占年度散装水泥供应目标的49.8%。与上年同期相比净增392.69万吨,增长15.59%(2011年上半年增幅25%)。增速减缓,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散装量全国排名仍提高2位,列第6位,中部地区排名保持第2位。
2、全省水泥散装率达61.76%,同比下降了1.1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散装率排名仍居全国第6位,中部地区首位。
3、全省预拌混凝土供应量约2567万立方米,同比净增150万立方米,增长了6.21%,增幅明显减缓(2011上半年增幅为54.34%)。
4、上半年,全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18家,比去年底增加2家,产能增加110万吨/年。上半年供应量约19.76万吨,其中散装砂浆9.89万吨,同比净增11.08万吨,增长148.24%。
二、上半年全省发展散装水泥主要工作情况
1、开展目标管理,明确工作重点。年初,我办在全面总结了2011年工作成绩基础上,认真分析2012年全省散装水泥工作的机遇和困难,按照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加快推进全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了2012年全省实现5850万吨散装水泥量和62.5%水泥散装率等系列工作目标,及时将目标分解下达各市。
三月份我办及时筹备召开了全省散装水泥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各项任务,并提出了全年工作的七个方面工作重点,为全省散办全年工作指明方向。
全省各级散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意识。省散办与省经信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2012年全省散装率散装量、专项资金征收量等五各责任目标。
2、加强散装水泥宣传,营造散装水泥发展氛围。组织开展好第14个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全省散办于今年6月11日—17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保护环境,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惠农便民,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为主题的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省、市、县散办共同行动,声势浩大、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层次分明、效果显著。
省散办通过《安徽经济报》系统展示2011年全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成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散装水泥知识竞赛活动,全省千余人参加了答题,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抽奖活动,相信会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覆盖城市乡村,贯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产、运、储、用各环节,社会各界对发展散装水泥认识进一步深化。芜湖、阜阳、亳州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广场活动,吸引了上至市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参与,芜湖市人大领导亲临宣传周广场活动现场。马鞍山认真组织宣传周活动,并事先召开媒体吹风会,有效提高了宣传周的质量。
2012年初,安徽省发展散装水泥办公室网站http://www.ahbc.gov.cn/正式上线,成为反映全省散装水泥工作活动窗口,是全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重要平台,对进一步提高全省散装水泥工作信息化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各市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有了较大的提高,合肥、芜湖、安庆、六安、马鞍山、池州、铜陵等7个市信息量居前,尤以合肥、芜湖、安庆、六安市信息量较大,形式以网络、简报居多,芜湖的杂志办的较为精彩。
3、加强散装水泥运行监测,促进全省散装水泥稳步增长。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水泥市场萎缩,水泥行业产能增加,销售极度困难,多种因素纠结,导致散装水泥增长难度大,为此,一方面我办及时与省统计局进行沟通对接,理顺水泥产量的统计口径,同时与省建材工业协会联系,掌握本年度全省水泥产能增减情况,确定稳增长抓手。二是关注巢湖撤市后水泥企业散装水泥运行情况,与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及时沟通,促进各市加大管理力度。三是针对部分市散装率下滑较大的情况,及时向有关市发出预警,敦促各市及时了解原因,采取对策,遏制下滑势头。
各级散办坚持把稳增长落脚点放在基层,不断提高服务企业水平。省办分别深入海螺、巢东、巢湖铁道、巢湖铸造等十余个重点水泥企业以及部分市、县散办开展工作调研,及时了解水泥生产和销售动态,加强与大企业沟通,力所能及为企业提供服务与支持。合肥市针对水泥供求关系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及时组织召开了部分水泥企业和预拌混凝土企业水泥产销对接会,协调供求关系,保障散装水泥的供给。铜陵、安庆、六安、池州散办也积极协调水泥供应与采购。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铜陵、马鞍山积极帮助省散办加强对铜官山水泥厂、石溪野水泥厂进行管理,促进了两企业及时上报统计数字。
六安、蚌埠、亳州、铜陵、宿州散办积极开展对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检查,现场翻阅企业报送的统计报表,掌握企业真实数据,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并就水泥散装率下降的原因进行查找与分析,并按要求书面上报省散办
4、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散装水泥三位一发展。全省各级散办继续加大省政府216号令贯彻落实的力度,在散装水泥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大力促进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发展,依法促进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应用,在散装水泥行业管理方面推陈出新,成为2012年上半年全省散装水泥工作的一大亮点。
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合理布局,总量控制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政府令有明确的要求,六安市散装水泥主管部门,积极借鉴江西省各市的做法,经过近两年调研论证,委托六安市规划设计院编写的《六安市规划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规划(2011—2030)》,于今年6月8日通过六安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审议通过,是我省目前唯一的规范的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布点规划,为全省各市做出了榜样。铜陵、淮南两市预拌砂浆布点方案也在上半年由市经信委、住建委、规划局联合发布,芜湖市经信委发布了《芜湖市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对投资预拌砂浆生产线生产能力、投资规模、环保要求等作出的明确要求。
预拌砂浆产业投资方兴未艾,成果丰硕,截止6月底,合肥、芜湖、滁州、六安、宿州等地近十家生产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本地预拌砂浆推广使用打下了供应基础,为进一步开展城市城区砂浆“禁现”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积极探索预拌砂浆行业管理新途径,合肥市率先成立了预拌砂浆协会筹备会,从一开始就重视预拌砂浆的行业管理,把政府推进与市场自律结合起来,避免重滔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复撤。组织本市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到同济大学继续实验室操作培训学习,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把握技术制高点。在主管部门和省财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开展预拌砂浆应用项目专项补贴项目申报,加大专项资金的指出和引导。
5、加大项资金投入,改进项目管理。从今年开始,在省经信委、省财政厅支持下,我们对省级专项资金投入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所有项目都必须按照要求进行申报,统一评审,每年原则上开展一次,进而提高投入项目质量。
2012年我办出台了省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补贴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依据我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政策,对中央在皖和省属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项目进行扶持,二是根据年初全省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重点工作安排,从促进和引导全省预拌砂浆发展的角度,对预拌砂浆投资规模较大并在市场开拓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项目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和财政管理部门共同把关。经过专家评审,并由省经信委和财政厅最终审定,安徽海螺等5家水泥企业和滁州顺泰等8家预拌砂浆企业获得省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项目总额度642.8万元。
各市纷纷加大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投入管理力度,合肥、芜湖、池州、马鞍山、淮南等市分别出台了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规范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
6、强化专项资金征收,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散办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力争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应收尽收,确保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稳步增长。
省散办继续加大省管水泥企业专项资金征收,落实六武高速专项资金审计补征工作,加强县级专项资金解缴工作,完成县级机构摸底工作。积极落实省财政厅有关要求,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完成非税收入管理自查,并通过检查。
各市散办在认真做好本级专项资金征收入库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解缴省级专项资金工作,全省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7、开展业务培训,促进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技能。
今年3月份,利用全省散装水泥工作会议机会,我办邀请了三一重工粉体所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介绍了世界和我国预拌砂浆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预拌砂浆新技术发展情况,对打开我们工作的视野,促进自身预拌砂浆专业知识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5月底,我办召开了全省散装水泥统计和财务工作会议,对全省散装水泥统计和财务评比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组织统计人员学习《散装水泥统计报表制度》,学习研讨新制度中财务报表指标。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省散装水泥上半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主要产量指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全国排名继续靠前,但是增长明显趋缓,个别指标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宏观看,我省积极实施稳增长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仍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1-3月,全省新开工项目较少,4-6月受到我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地招商效果逐步显现,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都出现了一定的恢复,但还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铜陵、马鞍山 、合肥市等情况较好,淮南、池州等市情况不容乐观。从全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2、从行业看,一方面水泥产能增长继续拉动水泥散装量总量增长。另一方面海螺、上峰等继续保持强势,对其他水泥品牌挤出效应增大,导致部分地方小品牌散装水泥量萎缩。三是在水泥销售难度加大,销售价格陡降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选择加大农村水泥市场开拓力度,袋装比例回升。四是上半年统计因素导致水泥产量被增长现象存在,进而导致了全省水泥散装率下降。
3、从各单位完成情况看,第一、巢东等省属企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11家省属水泥企业有5家出现负增长;海螺水泥(海螺占全省散装水泥总量40.2 %)上半年涨幅减缓,上半年涨幅仅为6.73%,较前几年大幅降低。省部属水泥散装量占全省47.36 %,较上年下降6.03个百分点;第二、上半年对全省散装水泥量贡献较大的前五名分别是合肥市(488.4万吨)、芜湖(205.8万吨)、马鞍山市(236.万吨)、淮北市(140万吨)、滁州(100.7万吨)。五市合计散装量1171万吨,占全省地方水泥散装量 76.41 %。全省地方水泥散装量占全省52.64%,较上年上升 6.03个百分点。第三、上半年同比净增量前五名是合肥市(84万吨)、淮北市(69.6万吨)、芜湖市(48.9万吨)、马鞍山市(45.9万吨)、宿州市(22.3万吨),其中合肥、马鞍山因为原巢湖市水泥企业贡献较大,芜湖、淮北、宿州自身净增较大。第四、从同比增幅来看,全省除蚌埠市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前五名分别是宣城、淮北、铜陵、宿州、亳州,
虽然上半年全省散装水泥受大环境影响,出现了增幅趋缓的现象,以至于未能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阶段目标,但是从我省1-6月的完成时序进度来看,仍然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3月份拐点形成后,4、5、6三个月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上涨(详见1-6月量率图)。下半年,一方面国家各项微调政策效果会显现出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将逐步缓解,尤其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恢复,对全省散装水泥发展会有较大的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不会很快消失,房地产调控仍将继续,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等制约因素依然较多,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性,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把工作预案做的充分一点,措施针对性更强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1、采取措施,扭转水泥散装率下滑的局面。加强散装水泥发展动态监测,把握下半年散装水泥发展机遇,促进水泥散装率回升。深入开展全省散办目标管理活动,全面调动全省各级散办工作积极性,加大散装水泥工作督查力度,做好分类指导。坚持为企业做好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水泥企业散装水泥量提高。
2、全力推进散装水泥立法进程。积极配合省法制办对《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草案)》进一步修改,促成省法制办、省人大有关部门调研活动成行,确保散装水泥立法调研计划圆满完成。
3、继续推进全省预拌砂浆发展。督促有关市开展好城市砂浆“禁现”工作,以及部分市砂浆“禁现”政策出台工作;探索创新行业发展促进机制,促进各市做好预拌砂浆发展经济、技术政策出台与贯彻。大力开展预拌砂浆应用试点,促进预拌砂浆应用量提升。加强预拌砂浆生产和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引进、开发,开展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培训。科学、合理引导预拌砂浆产业投资,提高预拌砂浆产业布局合理性。
4、加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促进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开展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调研,学习合肥等市预拌混凝土管理经验和六安市预拌混凝土规划做法,强化城市混凝土“禁现”的检查,敦促出台县级“禁现”政策,积极推进县城开展混凝土“禁现”工作,促进全省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5、积极做好华东区散装水泥联席会议筹备与召开工作,当好东道主,为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组织一次学习调研活动,提高散办管理水平。召开一到两次座谈会,及时解决散装水泥工作中问题。召开一次2011年目标管理兑现会议,表彰2011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
6、积极准备,认真做好省经信委安排的节能新产品、新设备推介会活动。召开散装水泥宣传工作会议,编写《安徽省发展散装水泥宣传手册》。强化宣传,创新方式,增强效果。
7、强化专项资金征收工作。加强对省部属水泥企业专项资金清欠工作;努力拓宽资金征收面,消除征收盲点,进一步提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率,保持专项资金征收稳步提高;加强市、县散办专项资金解缴工作,提高市、县散办专项资金解率。
8、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散办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省散办组织全省散办职工系统培训;积极抓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利时机,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妥善解决好经费支出占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问题,保持散装水泥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