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安徽省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安徽省发展散装水泥办公室
核心提示:安徽省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8月份,安徽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散装办在全省开展了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调查,结合贯彻落实即将于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发展。现就安徽省预拌混凝土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预拌混凝土是指由水泥、集料、水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成分,按一定比例经集中计量搅拌后,通过专用设备运输、使用的混凝土拌合物。推广预拌混凝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机械化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规模施工、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预拌混凝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产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国家采取政策推动、培育市场、促进技术进步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从2001年到2012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量从9943万立方米增长到了14.94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7.94%;而我国预拌混凝土产能从1.9亿立方米增长到了35.69亿立方米,年均增长30.56%。全国混凝土行业从业人数超过500万人,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预拌混凝土运输、泵送技术装备的突破,预拌混凝土应用已覆盖工程建设的全领域。

  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盲目扩容,恶性竞争和生产环境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治理,在社会上造成了质量信任危机和“脏、乱、差”的行业形象,毋庸置疑,预拌混凝土在为城市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荷。值得庆幸的是,安徽省近日出台的《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将于2013年11月1日施行,依法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发展,已被提升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全省预拌混凝土产业将迈入绿色发展的新纪元。

  二、全省预拌混凝土发展现状

  预拌混凝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截止目前,除宣城外,全省15个省辖市出台混凝土“禁现”文件,实行了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另有29个县、市也已出台了混凝土“禁现”文件。预拌混凝土以其自身优越性,在政策稳步推进下,逐步得到市场认同,预拌混凝土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产能扩张加速。近几年来,安徽省预拌混凝土能力一直处于快速扩张的态势,全省年设计生产能力自2009年末的1亿立方米增长至2012年末的2.3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33.1%,实际供应混凝土方量自2009年末的2248万立方米增长至2012年末的6577万立方米,年均增长43%。此外,企业和生产线等数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至2012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均建有混凝土搅拌站,企业总量已达403家,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线814条,搅拌运输车5834辆,混凝土泵车1212台,预拌混凝土供应能力基本上实现全覆盖。

  (2)高、中、低强混凝土高性能配制技术的逐步普及,各种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比例逐年增加,工程质量显著提高。据此次重点调查的合肥、蚌埠、铜陵、池州等市数据显示,强度为C20以下混凝土使用量在10%以下,C25-C35为主流产品,占80-85%,C40以上使用量占5%左右,特别是城市高层建筑和特殊工程项目增多,中高强度混凝土使用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3)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传统的混凝土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三废”零排放、降粉尘、降噪音,混凝土无害化生产为目标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生产工艺正在全省各地逐步推开。粉煤灰、矿粉、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以及机制砂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保持年均25%以上增长幅度。其中,2012年全行业使用磨细矿粉累计达427.5万吨;使用粉煤灰427.5万吨;使用各种混凝土外加剂42.8万吨。

  (4)装备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近几年,混凝土企业在装备上尤其在泵送技术装备上的突破,满足了各类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有效带动了预拌混凝土应用快速增长。同时,行业信息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省企业基本上安装了GPS、GPRS车载设备和车辆管理系统,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已采用ERP控制系统,铜陵等市在搅拌现场普遍应用视频监控系统,行业正逐步向全方位信息化和网络化监督、管理和控制方向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行业产能过剩。近些年来,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低位徘徊,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国产能平均利用率基本保持在40%上下波动,安徽省则相对更低。2012年,全国预拌混凝土产能利用率为41.9%,其中安徽省为2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一是预拌混凝土入市门槛低,无序投资、盲目建站,产能增长较快;二是按照行业惯例,产能利用率通常按照搅拌机的搅拌产能利用率统计,而搅拌站的实际供应能力取决于混凝土搅拌车和混凝土泵车的多少、运输距离的远近以及调度管理能力。三是混凝土需求有明显的波浪特征,而混凝土无法形成产品库存,只能通过扩大产能来保障波峰阶段的供应。

  2. 市场与经营问题。一方面混凝土产品一直处于买方市场,企业账款回收难度大,资金回笼周期延长,企业筹集资金渠道不畅,筹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采取粗放型、分散型发展方式,在原材料、装备、人员工资、各类规费等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实施最低价中标,导致企业竞相压价,甚至低于定额价10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安全质量出现问题,必然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第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技研发投入,低水平、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对行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现。

  3. 行业管理问题。一是多头管理(如住建委、经信委、商务)造成管理系统上下不对应,甚至出现职能空缺。“群龙无首”和“条块分割”迫使“地方自治”和“行业自治”,造成行业区域性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二是重验收、轻管理的管理模式导致缺乏对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事前控制,质量风险加大。三是国家、行业、地方的现行标准、规范不配套,不能很好的指导生产与施工。

  4. 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行业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不足,投入也少,致使一些实用技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混凝土产品存在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以次充好,掺合料掺加严重超标,施工措施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密实度低等问题。

  5. 资源和环保约束增大。一方面随着城市周边非煤矿山和河道采沙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混凝土兑材资源渠道收窄,价格上升;另一方面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粉尘和噪音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关注,环保压力增加。

  四、关于加快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新《条例》,依法促进预拌混凝土发展。新《条例》是安徽省一部促进预拌混凝土发展的专项法规,全面建立了安徽省预拌混凝土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了生产应用预拌混凝土相关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是当前安徽省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及散装水泥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条例》宣贯力度,进一步完善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各级散装水泥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大对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和执法,全面落实两个“禁现”要求,促进预拌混凝土应用。预拌混凝土生产应用各单位应自觉遵守《条例》规定,履行义务。

  (二)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形成促进预拌混凝土发展合力。散装水泥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要依据《条例》规定,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全面加强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要重点理顺设计、施工、监理、图审、质检、检测机构监管体系,依法强化预拌混凝土质检、环保、以及安全生产,全面提高预拌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应用水平。

  (三)加强预拌混凝土布点规划,促进预拌混凝土有序发展。各级政府要应按照《条例》要求全面落实开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布点规划,提高混凝土站点布局的科学性,抑制非理性投资,减少浪费,节约资源,缓解恶性竞争,促进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健康发展。

  (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绿色生产。进一步完善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资源整合、重组,提高安徽省的混凝土产业集中度。支持水泥企业向下游混凝土产业链延伸。推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尽快制定安徽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规程,制定措施,加快预拌混凝土企业绿色生产技术改造进程。

  (五)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研发和应用,规范和提升混凝土外掺技术,促进废弃物再利用。积极构建创新平台,鼓励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制定设计、应用标准,为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提供政策、标准支持。开展混凝土应用技术培训,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储备。

  (六)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市场运行。进一步加大“两个禁现”工作落实力度,加强预拌混凝土预算价格管理,规范工程使用预拌混凝土招标行为,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加强产品监督检查,确保预拌混凝土工程质量。加大对生产使用领域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力度,促进预拌混凝土生产规范运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