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建海绵城市 维护我们的家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设报 高峰
核心提示: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而这种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当前,许多城市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他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资源利用势在必行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水失衡。


其实,“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理念。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原来也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径流量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设施,让水文条件尽量不受到开发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愈发暴露的时候,管理水资源、使其回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经势在必行。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近年来,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当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尤其是对于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而言,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传统的市政“雨水排放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其实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的“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而这种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如何建好“海绵城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海绵城市试点名单中,武汉、南宁、重庆等16座城市成为第一批试点,将开展为期3年的建设。试点城市公布后,与海绵城市相关的细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工作则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各个试点城市也相继出台措施,对海绵城市予以资金支持。比如,武汉市计划投资102亿元打造海绵城市,南宁市也将投资近百亿元建设。


个人认为,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区域内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一般来说,区域内的大规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其中可以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水系,原则上都可以纳入水资源生态板块,加以识别和保护。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