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环保税真的来了,化工企业该如何自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1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转载
核心提示:环境保护税的推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为主,转变为市场手段为主。在如今的大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之路是绿色转型,正所谓谁先转型,谁就将抓住机会!从已公布草案可以看出,国家对环保型企业将有更多倾向性,后续也将出台更多环保政策,这对于提前转型的企业将是一大机遇。

“十三五”计划将开征环境保护税,环保治理再升级,是的,该来的总会来的……


环保税路程艰难,但利大于弊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和资源消耗大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短板,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环境保护税法从动议到草案出台,已近10年。


环境保护税的推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为主,转变为市场手段为主。而“费改税”将对防治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有效解决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地方支付与部门干涉等问题;另一方面,税收加大促使企业主动追求节能减排,加速环保投资,同时每年500亿元的环保税将为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十三五”确定的任务


1强化源头管控。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工艺、设备和产品,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和生态治理修复成套技术,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2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对重点地区、流域、行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加快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造纸、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治污减排专项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综合整治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等污染。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3强化重金属、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等风险全程管控。四是完善企业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建立多元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保督察执法,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打造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以排污费标准为下限向4类对象征税


以现行排污费收费标准作为环境保护税的税额下限,这意味着税额标准高于现行排污费,环保税开征后,预计每年征收环保税的规模理论上可达500多亿元!规定大气污染物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2元;水污染物税额为每污染物当量1.4元;固体废物按不同种类,税额为每吨5元至1000元;噪声按超标分贝,税额为每月350元至11200元。


从征税对象上看,四大污染物中大气污染物将占“大头”。按照征税标准,约90%来自大气污染物,约10%来自水污染物。从行业来预测,大气污染物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行业缴纳的环保税,占全部大气污染物环保税收入的88%。水污染物中,化工、造纸、医药、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发酵和酿造、制革等8个行业缴纳的环保税将占80%。


在这种敏感的环境下化工企业应该如何自处?


在如今的大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之路是绿色转型,正所谓谁先转型,谁就将抓住机会!


从已公布草案可以看出,国家对环保型企业将有更多倾向性,后续也将出台更多环保政策,这对于提前转型的企业将是一大机遇。


1打通化工产业链,方可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其实不仅仅是开发一个绿色产品,而是要将全产业链都考虑进去,企业也必须具备长远发展意识,积极应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具有环保性质的原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企业内部需要将绿色发展指标化和量化


结合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情况,来划分不同的考核指标,同时提升员工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理念。其次,在对外合作方面,企业自身与合作伙伴在绿色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并且与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与此同时,经常与企业周边的社区和居民沟通交流,强化每一个人的绿色发展观念,可以结合奖励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总之环保税真正有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验证。但只有协同共进,水才会更碧绿,天才会更湛蓝。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