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角色转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9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核心提示:企业管理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中,政府和其所领导的行业组织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说扮演的是固定的角色,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部门,改革开放时期的政府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府之间为何不同?

企业管理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中,政府和其所领导的行业组织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说扮演的是固定的角色,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部门,改革开放时期的政府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政府之间为何不同?


如果说扮演的不是固定的角色,那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为何又能成为企业发展最坚实的依靠?


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本质问题,是终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在政府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变化中找到答案。


角色变了,思想就解放了


谁的角色变了?政府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所引领的行业组织。


计划经济被称为“那个时期”。而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是这样描述计划经济是如何运行的:门对门挨着的两家工厂,一家锅炉厂,一家钢铁厂。锅炉厂用钢,国家计划要从南方调拨;而经过国家计划,这里的钢铁厂生产的钢要被调拨到外省去支援建设。两家工厂虽然挨着,但只要不在计划里,就不能发生经济关系。现在看来是舍近求远的笑话,但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计划经济禁锢了市场,也禁锢了企业家们独特的管理思维。因此“变”是必须的。


改革开放之后,不断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了计划经济下的全能型政府模式,尤其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逐渐转换到为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服务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稳步前进,一些改革措施陆续实施,转变政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从政府发挥主体作用、间接地发挥主导作用,到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再到起决定性作用;从政府宏观调控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掌舵者”“服务员”“安全员”的角色新定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如此,新角色下政府向企业和市场提供其必须的公共服务,使得企业经济行为更加规范,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作;同时政府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加强对企业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以确保市场经济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一切角色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无形中为企业管理的充分发挥腾挪了空间。


政策变了,机遇就出来了


政府角色的转变,伴随的是执政理念和政策的变化。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继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来对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扬。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对信息化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提高。


十年之后,两化融合修炼到了新的境界。2017年6月7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发布GB/T 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两项国家标准。


“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给予了企业更多的机会和创新空间。


2016年11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2016年建材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在安徽芜湖落下帷幕,“建材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经验交流”的气氛还弥漫在会场上空,与会代表带着“两化融合”带来的机遇,离开会场,奔向建材行业的各个领域。


随后,“两化融合”推动大数据在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逐步展开: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商业智能系统(BI)、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一系列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的智能化管理平台,纳入了企业管理的范畴,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也成为建材企业管理的转型抓手。


企业变了,企业管理升级了


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工厂、实现清洁生产、实现并购重组、实行错峰生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可以说是为建设包括建材工业在内的传统工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平台,让每一个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以大胆的实践和改革。


政策之变带来了企业的发展与改变。


当年用简陋的工作台拼接起的生产线早就被一条条现代化的流水线代替,线上的设备是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是先进的,管理已经信息化和智能化。


变化的不仅是面貌,还有企业家的企业观。以往“闭着眼睛就能数清楚的流程工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由“人力资源的管理、文化建设、财务管理、物流分类、产品营销、市场细分、在线营销”等组成的多个领域的集合。企业家的权限也不仅限于生产管理,而迈向了更为复杂的多元合一。


2016年8月,中国建材行业迎来重要时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合并重组,正式成立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后的中国建材营业收入将超过30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5500亿元,这个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也成为世界建材领域的领军企业。两材合并成为建材行业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永远载入史册。


马云从来不谈“模式的创新”,因为无法保证旗下每个公司创业第一天就规划给它成型的样式。管理的模式是“需求”出来的。但前提是:什么创造了这种需求?


现在看来,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变化孕育了更高层次的政策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而这也为建材行业的企业管理解放了思想,一系列如“错峰生产”之类行之有效的举措出台,为建材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思维。


在建材行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探索中,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管理提升”机遇,将成为行业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