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凯雷收购徐工案看装备制造业并购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2-1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从凯雷收购徐工案看装备制造业并购之路

      历数2006年装备制造业中最跌宕起伏的事件,无疑是凯雷和徐工的这场并购案。

  这一次收购,好比是明星男女间的一次恋爱,曝光率高、过程曲折、结果难测。

  尚未办完登记手续的这段“姻缘”,“父母”迟迟没有点头。但父母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机械行业虽然需要引进资金,需要找一个“有钱人”,但有潜力的好公司,并不愁“嫁”——有钱是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是,这个“女婿”是不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能让“孩子”幸福。

  外资垄断中高端 国有企业占据低端

  正如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所说,我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已经开始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且速度极快。其表现为进口量大幅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数增多。

  2005年末,外资工程机械企业达到130多家,2005年进口工程机械及国内外资品牌的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额达到600亿元,国外品牌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接近50%,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已成为国际化的市场。外企基本垄断了工程机械高端市场,并在蚕食中端市场,整体经营效益很好,产品利润普遍高于国内企业。

  但同时,类似徐工集团、柳工集团、厦工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也迎来了市场向好的机遇。它们的主要产品市场认可度高、改革创新也在不断深化,再加之工程机械民营企业正在成长期,原始积累尚未完成;外商投资企业立足未稳,对某些产品线还未吃透等因素,让这类公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徐工的外资引进过程中,凯雷之所以能让对方“心花怒放”,是因这位“帅哥”让徐工找到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体现在品牌不变、人员不减、保证高技术引进等一系列因素上。

  但除了“安全感”之外,国家更希望的是,凯雷能够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的身份来提升徐工的内在价值。这也表明了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强烈期许。

  不是有钱就能“嫁”

  多年前,三一重工这样的仰慕者曾跋涉千里,但没有打动徐工的“芳心”;而“出生”在新疆、有着“上海户口”的德隆集团虽然出手阔绰,一开始似乎也触动了徐工的“心弦”,但不久之后仍是丧气而归。

  数年后的全球“选婿”中,徐工千挑万选,在海外人士中注意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国“小伙”凯雷,“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一个愿“嫁”,一个愿“娶”,只差“父母”的认可。

  如今的家长,不会再去做“拉郎配”这档子事,一般都让儿女放心大胆地去寻找意中人,但最后的把关、审核却还是谨慎的。

  因为结婚前,父母总会忐忑不安。虽然女孩早就坦白了整个恋爱过程,男方甚至递交材料彻底证实了经济实力,但爹娘的担心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父母考虑的过程中,曾经的追求者突然又跑了出来,反复说明这场还没有定论的婚姻未必和和美美、幸福永恒。

  这不但让这个家务事变得曲折,也让它一下子曝光在众邻里面前,弄得家喻户晓。

  这种比喻可能并不是特别恰当,但监管机构对该起并购案的种种担心绝非毫无道理。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外资进入后,接连报亏、低价被外资控股的事比比皆是。徐工自己也曾有过类似遭遇,其与卡特彼勒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就是这样一路蹒跚走来的。

  一对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一件事:自己嫁女儿,最终目的不是要嫁“有钱人”,而是要找永远爱女儿的人。出嫁的目的,不是给对方任意摆布,双方更需要的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即便两人最后分开了,也要保证在一起时的感情是真挚的,而不是男方心怀鬼胎,在女方受损的情况下有利可图。

  综观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在部分领域中已独领风骚,但却并不能像机床行业那样步入海外并购黄金岁月。很多公司仍然无法脱离低技术、低效率的境地,仍然需要资金注入,仍然需要国际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

  但另一方面,国企引进海外技术与人才,未必是以控股为交换条件的。这也是国家对凯雷收购徐工案反复观察、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

  收购案的未来

  徐工集团在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了200亿元。从数字上看,徐工并不缺钱。

  并购案未来的可能将有三种:在双方股权比例为1:1的情况下,顺利获批,这是凯雷现在最愿意看到的;凯雷继续让步,成为徐工的参股方或第二大股东;退出对徐工机械的收购。

  就算凯雷退出收购,也未尝不是一次好的锻炼。这让凯雷等投资银行学会了如何在国有企业收购战中布局更加严密。而对于徐工集团来说,也能重新思考:除凯雷之外,徐工寻求改变的路是否还有更多条?

  当去年凯雷同意交出控股权的时候,从其高管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凯雷有些累了。但不管控股权的出让还是最后的撤离,这都是一场有意义的“马拉松”。从中,国内更多企业会学到实施国际化重组的实战经验和教训,而有关监管部门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脉络,也将理出更清晰的思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