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南工大教授唐明述: 提高基建工程寿命是最大的节能减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0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转自新华日报   作者:新华日报
核心提示:南工大教授唐明述: 提高基建工程寿命是最大的节能减排
      "提高基建工程寿命是最大的节能减排。"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唐明述8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唐明述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他介绍说,世界建筑业用去全球40%的资源和能源。我国基建工程规模约占世界的30~40%,大坝和桥梁的建设占世界的50%以上。与此密切相关,2006年我国煤、钢、水泥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7%、35%、47%。通过提高基建工程的寿命来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唐院士举例说,一个使用寿命为10年的机场与使用寿命50年的机场相比,能源、资源消耗要相差5倍。就水泥产业的节能减排而言,除了做好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降耗和减排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水泥的利用效率。将机场的寿命从10年提高到50年,水泥的利用效率就提高了5倍,这比水泥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效益要高得多。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是完全可以长寿的。古罗马的竞技场已经存在了2000年。美国华盛顿州最老的机场龙雷空军基地建于1917年,至今还在使用。"唐明述院士介绍说。但在我国,基建工程的耐久性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一些工程才投入使用就要大修,所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和对社会的危害是很惊人的。

唐明述院士分析,造成我国基建工程耐久性不够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设计规划不当,才建好就拆,有的甚至还没有建好提前拆除报废;二是选材不当,以次充好;三是层层承包,偷工减料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基建工程耐久性的好坏与承包商没有经济关系,承包商没有积极性为工程的耐久性付出代价。有的重大工程也提出需要保证10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但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界定工程的寿命困难太大,也就没有了约束力。

如何提高我国的基建工程寿命?唐明述院士认为,这是一个综合科技、经济、法律等的系统工程。他建议,在工程招标时首先要对工程不大修或不小修的年限作出硬性规定,并与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这样才有可能使有关各方真正重视工程的耐久性,努力提高工程寿命。例如,应明确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2年不小修、5年不大修;水泥混凝土路面、机场道面5年不小修,10年不大修;桥梁、大坝、港口、隧道10年不小修,20年不大修等等。同时,要制定更加科学、严格的水泥生产标准,尽可能采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工程的设计、规划也必须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提高相应的承载能力。他呼吁,国家要尽快启动"基建工程百年寿命战略规划":第一步,使在建、将建的工程达到现有的设计年限;第二步,依靠科学技术把基建工程的设计寿命再提高一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