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联重科业绩逊于预期的年报如约而至,携手而来的是一份年内最大金额的再融资方案。该公司股价在双重利空下应声大跌,连续两日跌去近15%。市场质疑声纷至沓来。
针对上述情况,中联重科高层向本报回应称,上市8年多来,中联重科首次股权再融资并不过分,而去年年底“大购原材料、多借钱”的“过冬术”造成了去年业绩略逊预期,但却为现在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提前做好了准备。
两根稻草
中联重科年报显示,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35.49亿元,同比增长50.99%,净利润15.69亿元,同比增长17.68%。其同时公告拟定向增发不超过3亿股,募集不超过56亿元资金。
上述公告之后,这只基金重仓股大卖单不断涌现,股价持续走低并一度跌停,收盘跌幅达8.39%,次日,该股继续大跌6%。两日成交达25亿元,累计换手率约15%。
“该公司财务上有很大压力,之前清楚其有再融资的想法,以为10个亿左右,没想到金额这么大。”一位机构人士告诉本报,“其年末账上还有33亿元现金,同比已经高出了很多,不清楚融这么多到底要做什么事情。”该公司曾和一些主要的基金沟通过,但只是意向性的,沟通并不充分,现在来看,市场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一位基金经理称,中联重科年报的业绩低于预期是他抛售该股的直接原因。“之前买入是看重该公司受惠于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基建投资,但市场传言其一季度业绩也不乐观。”
“业绩略逊于预期,年报显示去年每股收益为1.032元,但行业内之前预测的最低在1.1元。”浙商证券行业研究员史海癉表示,去年四季度其业绩受金融危机影响非常明显,业绩才0.12元,仅占全年业绩的10%左右。
此外,中联重科去年年底财务费用3.2亿元,同比增加451.22%,这也超出了机构的预期。
详解再融资与业绩
针对引发机构热议的再融资和业绩疑虑,中联重科一位高管近日向本报详解缘由。
“我们作为股东,增发后股份被摊薄了也不愿意,但重要的是公司运营情况,看投资能不能带来超额回报。”他坦陈,“但对于首次通过股权进行再融资的中联重科来说,比起300多亿的总市值,融资额也不是特别大。”
据悉,自2000年上市以来,中联重科只发行过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
至于年报业绩,该人士透露:“去年整个经济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去年12月份,国内总共才卖出了50台泵车,我们再怎么折腾也没有什么空间。除了同比以外,业绩还是要看同类公司的比较。”
对于机构不看好今年一季度业绩,该人士直言不需要过于担心。
中联重科的收入中,起重机械和混凝土机械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分别占营业收入的46%和35%。目前,国内起重机械市场需求旺盛,中联重科的订单已排到了6月份。
而另一方面,中金认为,混凝土机械在2009年将受制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萎缩的威胁,难有明显好转。
“现在一季报数据还没有公布,不方便透露。但有一个事实,今年3月份,混凝土泵机总共销量达到了400台,但2007年中国经济最高峰时也就只卖了3100台,这个比例能够反映出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述高管称,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对机械行业的实质性利好有一定的传导过程,今年1、2月份市场情况并不乐观,但3月份,市场开始出现明显改善,中联重科的机械产品销售已经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扩张者的过冬术
2008年3月收购陕西新黄工;5月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公司CIFA公司;6月收购湖南车桥厂;7月收购华泰重工82%股权……中联重科去年频频出手,这个行业扩张者对资金有着很大的需求。
“虽然公告中对补充流动资金只是轻描淡写的5亿元,但我们认为公司增发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现金流压力。”平安证券称。
对此,上述中联重科高管解释称,这和公司去年年底的“过冬”战略不无相关,当时加大原材料采购力度和增加银行贷款,从年报上看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库存,同时财务费用也大幅增加。年报显示,中联重科存货净值较年初增加了96.50%,达到了52亿元。
“去年11月份,由于担心过难关时流动性吃紧,董事长詹纯新和我们决定增加银行贷款,多储备了一些资金,好好活着是最重要的。”该人士指出,这导致了年末公司账上资金同比大幅度增加,“后来我们看政策放松,已经陆续把许多贷款还了。”
“我们的存货是在全球计价体系很混乱时的有意识的储备。去年提前采购的一些原材料,其中有一些计划是能够用一年的,没想到现在已经全部用完了,比如液压泵、特殊钢材,连底盘都卖完了。”回忆去年年底的情形,该人士还唏嘘不已。